很多小區(qū)、廠區(qū)在雨季會突然發(fā)現(xiàn):地下閘閥井像一口“小水井”,積水幾十厘米深,閥門手輪被淹得銹跡斑斑,啟閉一次得幾個人抬泵抽水。問題不是后期管理疏忽,而是安裝階段就“忘了給井找下水道”。下面用工程師的“語言”,但用大白話告訴你:如何在閘閥井還在圖紙上時,就把排水系統(tǒng)一次做到位。
一、先弄清“水從哪來”
雨污混錯接:檢查井蓋密封不嚴,雨水直接灌入。
地下水位高:尤其南方黏土地區(qū),毛細水沿著井壁滲出。
管道冷凝:高溫高濕季節(jié),冷水管外壁結(jié)露滴落。
清洗排水:管道沖洗時,沖洗水沿閥桿流入井內(nèi)。
只有知道來源,才能選對排水方式,否則“抽水比進水快”永遠治不好。
二、設計階段的三步“預埋”
標高預埋
把井底做得比管底再低20~30 cm,形成一個“集水坑”。集水坑尺寸只要30 cm×30 cm就夠,既省混凝土,又能讓水泵吸口“喝到最后一口水”。
管位預埋
在井外壁預埋一根DN50~DN80的PVC排水管,管口內(nèi)伸集水坑,外接就近的雨污管網(wǎng)或滲水井。管子進口加不銹鋼絲網(wǎng)+止回閥,防止蟲鼠逆流。
電源預埋
如果現(xiàn)場常年高水位,建議用自動潛水泵。在井壁再預埋一根穿線管(DN25),把220 V防水電纜一次性引到井口配電箱,后期不用撬磚拉明線。
三、三種常用排水方案對比
重力排水——最省心
條件:井外有低于井底的雨水管或明溝。
做法:預埋管直接坡向外部,坡度≥1%。優(yōu)點是無動力、零維護;缺點是受標高限制,很多工地無法達到。
自動泵排水——最穩(wěn)妥
條件:地下水位高、外部無低洼點。
做法:在集水坑放一臺小型自動潛水泵(帶浮球開關),水位≥15 cm自啟,≤5 cm自停。優(yōu)點是全天候;缺點需定期巡檢泵體。
滲水井排水——最經(jīng)濟
條件:土壤滲透系數(shù)≥1×10?? m/s(粗砂、礫石)。
做法:井旁再挖一個φ600 mm、深1.5 m的滲水井,填碎石,預埋管把閥井積水引過去。優(yōu)點是免電免泵;缺點是長期會淤堵,需3~5年淘洗一次。
四、施工細節(jié)別忽視
? 井壁防水:內(nèi)壁刷一道水泥基滲透結(jié)晶防水涂層,防止地下水滲出。
? 管口封堵:預埋管在土建階段先用泡沫塞封口,避免混凝土灌入;管道安裝完再拔塞。
? 防臭防蚊:外部無壓排水管出口加P型存水彎或防蚊閘。
? 標識管理:在竣工圖上用紅色標注“閥井排水管”,避免后期綠化挖斷。
五、驗收口訣
“一看二測三記錄”
一看:井底是否預留集水坑,管口是否帶濾網(wǎng)。
二測:灌水試驗,5分鐘水位下降≥5 cm即合格。
三記錄:拍照、錄視頻,把排水管坐標、管徑、坡度寫進運維手冊。
總結(jié)
把排水系統(tǒng)“預埋”在土建階段,成本不到總造價的1%,卻能讓后期運維省力90%。一句話:井會積水不可怕,可怕的是當年沒人給它留一條“回家的路”。